查看原文
其他

成语里,为什么“虎”比“狮”多?

语标 2023-07-17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文字报 Author 王旗

编辑说

生活中,我们常会用到含有“狮”字和“虎”字的成语,如“河东狮吼”“虎虎生威”“调虎离山”等,但有意思的是,含有“狮”字的成语比含有“虎”的少,而且十二生肖中有虎而没有狮。

南充开放大学王旗注意到了这一语言现象,其以古籍中的记载为佐证,探讨了其中的历史文化渊源。一起来看——








学习成语时,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:有“狮”字的成语只有“河东狮吼”(喻凶悍的女人)、“狮子搏兔”(喻做小事情也高度重视,集中全力)、“人中狮子”(喻出类拔萃的人)等屈指可数的几个,而有“虎”字的成语相当多,如“调虎离山、虎背熊腰、龙争虎斗、如虎添翼、骑虎难下、虎视眈眈、坐山观虎斗”等。

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,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


狮子的传入


要讲清楚这个问题,就必须穿越历史,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,从丝绸之路开通后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说起。
前138至前126年,汉武帝刘彻派遣外交家、旅行家、探险家张骞率领100多人出使西域(现在的甘肃省敦煌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地区),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,开辟了沟通中原与中亚、西亚文化交流、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,传播了汉朝声威。
东汉王朝建立后,汉明帝刘庄命窦固率骑兵出塞征伐北匈奴,取胜之后,于73年派遣军事家、外交家班超再次出使西域,恢复了汉王朝与西域的联系。从此,我国的丝织品、冶铁术、凿井法等传入西域诸国;西亚、中亚的汗血马、狮子、葡萄、石榴、胡麻等物种以及乐器、乐曲等被引入我国。



具体到狮子的传入,有两种说法较为可信,也有据可考。一种说法是,汉章帝刘炟在位(75—88)时,西域的大月氏国王把一头壮硕的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他,以示两国友好。南朝宋范晔《后汉书·章帝本纪》有这样的记载:“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,大破之。月氏国遣使献扶拔、师子。”莎车,古地名,位于现在新疆的喀什地区。

另一种说法是,狮子传入我国是在汉和帝刘肇在位(88—105)之时。《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》引《后汉书·和帝本纪》:“和帝即位,安息国遣使献师子。永元十三年冬,又遣使献师子。”安息国即现在的伊朗,“师子”后写作“狮子”。查帝王年号表可知,和帝即位是88年,永元十三年为101年。

狮子传入我国这一史实,除《后汉书》记载外,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(32—92,班超长兄)所写的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史著作《汉书》也有记载。根据这些记载,我们可以断言,狮子传入我国至迟也在汉章帝刘炟做皇帝之时,正值东汉初期,距今接近两千年。

狮子传入我国的同时,印度的佛教也开始传入我国。随着异国他乡的狮子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进贡到我国,民间产生了与“耍龙”类似的“舞狮”文娱活动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提到的“象人”,就是扮演鱼、虾、狮子的杂耍艺人。至于用石头雕刻一对狮子立于祠堂、陵墓、宫室、寺庙、府邸大门处,以狮子图案来装饰家具、碑刻、器物,显然都和狮子高大威猛的形象有关。



作为镇邪的吉祥物和主人的保护神,狮子祥瑞、辟邪、镇煞的象征作用十分明显。其为华夏民族所接受和喜爱,并逐渐被神化为灵兽,赋予种种寓意。这正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,尤其是与宗教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。

回过头来看“河东狮吼、狮子搏兔”等几个成语,查考其最早出处,确实都在东汉之后。“河东狮吼”最早见于南宋洪迈的笔记小说《容斋三笔》记载的一则故事。“狮子搏兔”最早见于北宋时期编撰的禅宗史书《景德传灯录》(简称《传灯录》)。


古人对虎的崇拜


老虎是华夏大地早已有之的动物。对中国人来说,它既是山林间凶猛的百兽之王,更是令人敬畏和崇拜的文化图腾。东汉著名文字学家、经学家许慎《说文解字》是这样解释“虎”的:“虎,山兽之君。”

古人认为老虎是一种神兽。东汉《风俗通义·祀典》说:“虎者,阳物,百兽之长也。画虎于门,鬼不敢入。”汉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对虎的崇拜。在太湖流域良渚遗址考古发现的神人兽面玉件、西周的虎形玉佩饰品、战国虎形纹饰青铜制品,都是以艺术手法来反映古人对虎的图腾崇拜。云南、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,比如彝族、白族、土家族,还把虎视为祖先加以祭拜。



因为老虎威猛,所以人们常常在最威风的头衔里用“虎”字,比如称勇猛善战的将领为“虎将”。此外,还把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叫“虎符”,形容小男孩可爱时说“虎头虎脑”等。俗语“狮子守大门,老虎坐中堂”,更是表现了虎的尊崇地位。


狮虎“比武”


老虎和狮子同属猫科,都是大型的食肉猛兽,谁更厉害?历史上确实有人做过狮、虎现场“比武”的试验。

据北魏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》载,汉明帝刘庄出于好奇,曾下令将老虎、豹子、狮子都放进皇家宫苑华林园。结果,虎、豹见了狮子,“皆瞑目不敢仰视”,完败。刘庄不过瘾,下令再牵来一头盲熊。盲熊一闻到狮子的气味,便“惊怖跳踉,曳锁而走”。皇帝于是哈哈大笑,心满意足。

其实,老虎和狮子,一个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,多独来独往(所谓“一山不容二虎”);一个生活在热带草原,多群居游走,身处环境地域不同,生活习性方式各异,缺乏“谁更厉害”的可比性。不过,从这则轶闻可知,狮子确实是在东汉初年从西域引进的。

语言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。如果没有丝绸之路带来的东西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,狮子是不会在东汉初年从西域诸国传入我国的。正由于传入较晚,所以我国传统十二生肖(也叫“属相”)中有虎而没有狮。其中的原因,显然不是由于古人重虎轻狮。语言表象的背后,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渊源。


(改编自《语言文字报》10月26日文章《“狮”“虎”成语及其历史文化渊源》;作者:南充开放大学/王旗;图片来自千库网)

(文字编辑:王晶;微信编辑:苟莹莹;校对:晋力)




往期推荐


浅谈“大咖”“大牛”“大神”的功能差异

“家”字底下为何是“豕”

“稳”与“急”,不一样

“卡塔尔”不读kǎ tǎ ěr?!!

再话大闸蟹的得名







本期责编:迟早早语标 YuBiao

扫码关注

你的语言风向标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